9月初国家税务总局发布了一项优惠政策
《关于先进制造业企业增值税加计抵减》
企业既是制造业又是高新技术企业,
即可享受这项新的税收优惠政策:
加计5%抵减增值税
假设企业正常抵扣的进项是100万,
加计5%抵减增值税,
意味着可以多抵扣100x5%=5万。
据财经专家粗略计算,
这大约相当于
减轻了企业20%左右的增值税负担。
国家税务总局出的这份43号公告,
对于企业财务人员来说,
这是一则财务操作指南;
但是对于企业管理者而言,
企业的税收优惠是把双刃剑,
用好了是优惠,用不好就是风险。
01
风险点
对于已经享受到加计扣除优惠政策的企业来说,想必深有体会。
如果说企业享受加计扣除优惠政策时,税务机关核查的只是企业研发费归集是否合理。
那么企业在享受增值税加计抵减政策时,税务机关将会全面核查企业研发活动、研发费用等是否都符合高新技术企业要求。
一旦查出严重不合规之处,
很有可能被取消高新技术企业的资格。
不仅在资格有效期内享受的相应税收优惠都要被追缴,并且这段时间内少缴的税款还要加征相关的滞纳金。
02
企业自查
通过我们对多家客户提供高企深度服务后发现,企业在认定后研发活动的持续跟踪管理并不规范。
根据企业调研结果,
我们归纳总结了以下几个核查重点,
建议企业可从这几个方面先自行进行排查。
1、每年是否规划过研发投入?
2、研发费用比例是否符合要求?
年营收低于5000万元,研发费用比例不低于5%;
年营收在5000万-20000万元之间,研发费用比例不低于4%;
年营收在20000万元以上,研发费用比例不低于3%。
3、研发人员比例是否高于10%?
4、高新技术收入是否达到60%?
5、是否搭建有效的研发管理体系?
6、是否准确核算项目研发费用?
7、是否按要求将研发活动资料留存备查?
03
常见问题与解决措施
接下来,
我们将逐一展开说说我们在企业中
遇到的问题以及相应的解决措施。
研发费用财务管理
1、会计核算方面不够规范,没有建立研发支出账户
依据我国扣除管理方法中有关规定,未建立专账管理费用,在费用归集方面不准确,若是企业利用下设研发支出或是管理费用科目进行核算,就无法准确对费用化、资本化的金额进行划分,将会存在涉税风险。
慧泉建议:
企业对科研项目进行研究时所花费的项目,需要构建一个单独的研发支出科目,来进行单独核算,并且把开发支出与研究支出这两方面进行分别核算,应该给予一些资本化与费用化的研究资金。
2、高新技术服务销售的收入并未进行单独核算
高新技术企业对高新技术产品要求收入单独核算,若是与其他非高新技术产品销售收入不能有效分开,这对于资格审查以及认定有巨大影响。
慧泉为审计机构人员培训高企研发管理体系
3、研发费用未依据项目标准来进行准确归集
高新技术企业在含有多个研发项目时,若是把其他项目费用分给创新性项目,这就致使了高新技术企业的研发项目的费用有所增加,提高了加计扣除的基数,进而出现涉税风险。
慧泉为审计机构人员开展相关培训
4、研发支出资本化不及时
高新技术产品研发支出中符合资本化的部分按规定应及时进行资本化核算,转入无形资产分期摊销。如果直接计入当期费用,将增加营业成本,少计利润,存在少缴税款的风险。
南通慧泉对企业研发费用管理提出建议
研发人员
根据国科发火2016年32号文件规定,
企业认定高新技术企业必须满足研发人员
占企业当年职工总数的比例不低于10%的条件。
核查企业是否设置研发部门、岗位职责、工资表及考勤情况等情况,以此来能准确划分研发人员以及研发人员占比。
研发管理体系不完善
核查企业是否制定了相对完备的研发管理体系及流程、资料,就能清晰判断出企业是否进行研发活动。
慧泉建议:
要完成这项活动就需要企业建立一套完整的研发管理体系,包括对研发申请、研发评审、研发立项、研发实施、研发结果确认及研发知识管理的专项制度,形成对研发场所、研发设备及材料、研发人员及费用管理制度,搭建一套完整的研发活动管理体系。
南通慧泉为企业搭建研发管理体系全过程指导
未按规定留存备查资料
根据政策规定,高新技术企业在享受优惠过程中,未按税务机关要求提供留存备查资料,或者提供的留存备查资料与实际生产经营情况、财务核算情况、相关技术领域、资格证书等不符,无法证实其符合高新技术企业优惠政策条件的,税务机关将按照《税收征管法》、《认定办法》等相关规定追缴税款。
慧泉建议:
相关企业在日常管理中,一定要注重做细做实材料整理及保管等工作,通过真实、详细的资料证实自身符合享受优惠的条件。
对研发人员的工时情况等进行详细记录,更好地证明研发费用归集的合理性;将科技人员的劳动合同、考勤表、工资明细表、个税申报表等相关数据进行核对检查,并留存保管,以更好地证明科技人员占比符合条件规定等。
慧泉·企服
高新企业研发管理如何合规化
针对企业研发管理的痛点,慧泉企服为企业打造了高效的解决方案。
通过建立完善的研发项目管理体系,企业不仅可以成为名副其实的合规高新技术企业,免去各种政策风险的后顾之忧,更有助于打造可持续的科技创新能力,提升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的优势。